top of page

京都府

嵐山2.jpg

嵐山

嵐山以櫻花和紅葉而聞名。 被選為日本櫻花名勝100選、日本紅葉名勝100選。流經嵐山市中心的桂川渡月橋是京都的代表性旅遊勝地,已成為嵐山的象徵。相傳13世紀末,龜山天皇從吉野將數百株櫻花樹移植到嵐山。之後,夢窗國師從吉野移植了數千株野櫻樹,種植了櫻花樹和松樹,逐潮發展成今的美景。嵐山竹林是京都最具標誌性的景觀之一,嵐山竹林小徑位於京都以西的嵯峨野村,小徑不長,卻足以讓您感受竹林之美。斑駁的光影落於林間地面,彷彿有種不可思議的魔力。想要充分領略這一奇特的景觀,請從天龍寺的側門進入竹林。

竹林的另一頭延伸至附近的野宮神社。相傳,未婚的皇室公主在前往日本最重要的神社----伊勢神宮擔任神職之前,需要先在野宮神社淨化身心。

野宮神社遊客可能較多,身穿傳統和服的年輕女性會來此處祈求良緣,身強體壯的人力車夫也會在此停下,向乘客講述一些歷史故事。

保津川遊船

保津川流經京都與西側的龜岡市。河川兩岸是雄偉的山脈,構成了宛若畫般的風景。此處的景色四季宜人,秋天山脈轉紅之際,更適合搭船欣賞。保津川遊船將帶着您融入如畫般的景色中。

最初,保津川是用於運輸木材,將建築需要的木材,從木材豐富的丹波地區,運送至天龍寺、臨川寺、大阪城和伏見城。之後,在江戶時期(1603-1867年),有一位叫做角倉了以的民間商人清理了河道,以便能運輸稻米、穀類和煤炭。

到了現代,河道運輸因為不如火車與貨車而逐漸沒落,並在1945年停止服務。但是,早在1895年,這些船隻已開展新生成為觀光景點,每年吸引超過30萬遊客搭乘,包括眾多名人和皇室成員。

在從龜岡到嵐山,為時2小時、長達16公里的遊船行程中,乘坐的是由3位船夫使用槳和竹竿操控的傳統平底船。

這一段行程既穿過令人緊張的強勁水流,也會經過平靜的深水區域。沿路上,20位搭乘客都可以看到鳥類和其他野生生物,以及保津川峽谷不同凡響的岩石結構。

天橋立

天橋立位於日本京都府北部的宮津市宮津灣,是一個特殊的自然景觀,因為地殼的推擠作用,在海上形成一個沙洲地形,被日本人譽稱為丹後之天橋立,其與安藝之宮島(今稱嚴島)及陸奧之松島共同被稱為「日本三景」。至於「天橋立」這地名,相傳是指人們如果站在沙洲北端的傘松公園或南端的飛龍觀兩處地勢較高的山頭,背對著沙洲站立並低頭從自己的跨下朝後望時,會看到沙洲猶如一條往天上斜伸而去的橋梁,因而得名。

大致成南北走向的天橋立兩面都是海水,其中西面是被稱為阿蘇海的內海,東面則是宮津灣(屬日本海的一部份)。天橋立南北兩端都與陸地相連,但為了便利船隻進出阿蘇海,因此在南端挖掘了一條人工河道,並在上面設置一稱為「小天橋」、可以水平旋轉的機械橋。原來的天橋立並未完全連接,大約16世紀的畫作上還可以看到天橋立沒有接合的樣貌,至於什麼時候變成今天的模樣已經是不可考的問題。天橋立的沙洲上有自然的日本黑松樹林,數量高達8,000棵以上。雖然狹窄的沙洲兩面就緊鄰著海面,但是天橋立沙洲下方的地下水脈卻是淡水,沙洲中段處設有一口稱為磯清水的古井,從裡面打出的井水是可以飲用的淡水,名列日本名水百選之一。

近來發現附近又有古墓群,挖掘出來的葬品有相當的歷史研究價值。在沙洲南邊的岸上,有一座香火鼎盛的佛寺文殊堂,是民眾求取智慧或功名的熱門參拜點。在沙洲南岸不遠處的天橋立車站是第三部門鐵道北近畿丹後鐵道(北近畿タンゴ鉄道)宮津線沿線的車站,該站每日都有數班往返京都等都會區的特快車,是天橋立地區的主要進出門戶之一。

宇治

宇治是抹茶之都,距離京都約30分鐘車程的小鎮。從鎌倉時代開始(12世紀),中國茶道傳入日本,一位僧人(明惠上人)帶著飄洋過海來的茶葉種子尋訪日本各地,最後在宇治種植出香氣增加、甜度豐富的宇治茶,吸引了天皇貴族,從此之後,宇治茶就成了日本抹茶的高級品牌。

宇治的景點餐廳集中在宇治川周圍,宇治川穿過中間,左邊為JR宇治站,平等院位於此,主要逛街路線為平等院表參道和宇治橋通商店街,大部分的抹茶餐廳如中村藤吉、上林 三星園皆位於這兩條街上,河畔右邊為京阪宇治站,宇治神社、宇治上神社和源氏物語博物館位於這一側,兩邊由宇治橋連結。

美山町

日本現存三大茅葺屋集落之一的美山合掌村,擁有舊時日本農家景色,被列為日本國家重要傳統建造物群保存地區。

美山茅葺里(かやぶきの里),與岐阜縣白川郷合掌村、福島縣大內宿並稱為日本三大茅葺屋集落,被列為日本國家重要傳統建造物群保存地區。在這個區域裡,京都美山特有的北山型農家住宅主屋有34棟、茅葺民家29棟,保存數量相當可觀。

美山民俗資料館完整呈現了茅葺民家原本的樣子,其中包含主屋、納屋(儲藏室)等。資料館前身為兩百多年前的美山農家住宅,過去稱為「伊助」,而在西元2000年時不幸發生火災,主屋與納屋皆被燒毀,後來經過多方努力,2002年在原址依照舊時之姿復原重建,也就是現在的美山民俗資料館。

京都御所.jpg

京都御所

京都御所,也稱皇居,是日本皇室的故居。自1868年首都從京都遷往東京以來,這裡一直空置。
桓武天皇於延曆十三年(794年)從長岡京遷都至平安京(即今京都)之後,將天皇居所設於平安京的內裏(該詞在日語中指宮城中天皇的私人區域),位於大內裏的中央偏右處。平安京的內裏在天德四年九月二十三(960年10月16日)被大火燒毀,之後又遭遇多次火災,使得天皇必須在平安京內找尋地方做為臨時居所,這些臨時皇居被稱為「里內裏」(「里」指的是平安京的町)。
之後在元弘元年(1331年),北朝首代天皇光嚴天皇即位,以里內裏之一的土御門東洞院殿做為居所,這便是京都御所的雛型。當時占地僅有1町四方,經過足利義滿擴大用地、以及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的整建,遂有現今所見之規模。明德三年(南朝元中九年,1392年)南北朝統一後,這裡繼續做為天皇居所,至明治二年(1869年)明治天皇將皇居遷往江戶城(今東京皇居)為止,為時477年。
值得注意的是,天皇居所雖然遷往江戶城,但京都御所原有的皇宮地位並沒有被廢除,象徵天皇駐地所在的天皇寶座「高御座」也仍然留置於此,直至今日。
現今的京都御所是日本皇室關聯設施之一,由宮內廳京都事務所管理。鄰近的皇室設施還有京都大宮御所與仙洞御所,與京都御所共同被京都御苑環繞。目前京都御所部分區域在平日開放公眾參觀。

金閣寺.JPG

金閣寺

金閣寺的正式名稱為「鹿苑寺」,最早為鐮倉時代的貴族「西園寺家」所擁有的別墅「北山莊」。後來西園寺家將別墅讓渡給征夷大將軍「足立義滿」所接手改建為「北山殿」,義滿在接手的隔年便辭去將軍之位出家。而作為義滿修禪的主要建築「舍利殿」,由於被修建得金碧輝煌,在當時便開始被人們稱為「金閣」。在義滿死後,北山殿失去作為將軍宅邸的資格,隨後依照義滿的遺言改為禪寺,並用義滿的法號「鹿苑院殿」將北山殿改名為「鹿苑寺」。

作為代表日本室町時期的北山文化的舍利殿,在1929年被日本政府列為國寶保存。但在1950年時,舍利殿被一名僧人放火燒毀,現今人們看到壯麗的金閣寺建築,是由1955年時依照原本建築圖面重新建造而成的。

「北山文化」為室町文化初期的文化,由統一日本南北朝的將軍「足利義滿」作為代表人物。義滿當時以北山殿接待來自明朝的大使,並頻繁與明朝有貿易往來,因此融合了傳統的日本文化,以及受明朝和禪宗的影響,進而發展出「北山文化」。金閣寺於1994年以「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的一部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歷史建築。金閣寺(舍利殿)是一座緊鄰鏡湖池畔的三層樓閣狀建築,一樓是延續了當初藤原時代樣貌的「法水院」(屬寢殿造風格,也就是平安時代的貴族建築風),二樓是鎌倉時期的「潮音洞」(一種武家造,意指武士建築風格),三樓則為中國(唐朝)風格的「究竟頂」(屬禪宗佛殿建築)。寺頂有寶塔狀的結構,頂端有隻象徵吉祥的金鳳凰裝飾。

三種不同時代不同的風格,卻能在一棟建築物上調和完美,是金閣寺之所以受到推崇的原因,除此之外,效仿自衣笠山的池泉回遊式庭園裡有許多風格別緻的日式造景,讓它成為室町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名園。

IMG_8054.JPG

慈照寺(銀閣寺)

銀閣寺始建於15世紀,是幕府將軍足利義政退位後隱居的別院,如今已成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禪寺之一,堪稱殘缺之美的典範之作。在改為寺院之前,這座別院曾是東山文化的中心,茶道、插花、詩歌和能劇都從這裡發展壯大。如今,銀閣寺是京都最著名的寺院之一。

雖然名為銀閣寺,但放眼四望,卻絲毫看不到白銀的踪跡。足利義政原本計劃用銀箔覆於建築物外部,但最終未能如願。人們認為,銀閣如今的外觀應該就是足利義政當初所看到的樣子。這種建築風格恰好也體現了佛教的殘缺之美這一思想。

這個建築群位於京都東部,最初由幕府將軍足利義政在1460年修建,作為他退休後頤養天年的別院。1482年,他增建瞭如今被稱為"銀閣"的院舍,作為供奉觀音菩薩的佛堂。"銀閣"仿照足利義政祖父的金閣寺建造,但規模較小,風格也較簡樸。1485年,足利義政剃度出家,取法名「慈照」(意為「慈悲普照」),銀閣寺正式更名為慈照寺。足利義政於1490年去世後,人們遵照他的遺願將這裡變為了寺院。

東求堂建於1468年,位於銀閣左側,是整個院落中第二重要的建築。這裡雖然也是佛堂,卻以民居風格建造而成。東求堂的建築風格在當時非常前衛,對高級軍事建築的影響一直延續了數代。

足利義政擔任幕府將軍時期,社會動盪,戰亂不停,尤以1467-1477年間的應仁之亂為甚。作為一個統治者,足利義政缺乏足夠的政治能力,只希望退休後能過得輕鬆一些。由於熱愛藝術,他喜歡在家中招待畫家和詩人。

銀閣寺作為東山文化的中心,在幕府時期對貴族和平民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多現在被公認為日本標誌性的藝術形式都源於那個時期,包括茶道、園林設計、詩歌、能劇、插花以及和風建築。

IMG_8363.jpg

清水寺

清水寺坐落於京都東面的一座小山上,從這裡可以俯瞰京都全景。寺內由巨大立柱支撐的高台是日本最著名的形象之一。清水寺的露台在主殿,是清水寺最著名的特色景點。這座露台採用傳統日式木質結構,高出地面13米,整個構造沒有用到一根釘子。

地主神社在清水寺主殿後面,是祈求戀愛順利的聖地。神社前方立著兩塊巨石。據說,如果能閉著眼從一塊巨石直達另一塊巨石,就會找到真愛。

從地主神社再往上走就到了奧之院,這是寺廟建築群的另一個內部聖地。奧之院是清水寺的另一處大殿。奧之院的露台比主殿的露台要小。

音羽瀑佈在清水寺主殿下方,分為三股水流。遊客可以用特製的長柄勺取瀑布的泉水飲用。

長柄勺供公共使用,所以一定要用手從勺裡捧著水喝,而不是直接用勺飲用。之後請將長柄勺放入紫外線殺菌器中,以便下一位遊客能用上乾淨的勺子。

西陣織會館.jpg

西陣織會館

在過去的1,000年裡,京都一直是日本的和服與織品的生產中心。拜訪西陣,深入了解和服的歷史,欣賞這項古老的藝術展示。西陣的起源可追溯至五世紀,當時這裡是專為皇室而建造的織品產地,是由西陣織產業協會經營,此產業公會大約有500家織品製造商、紡織工人以及和服業界人士參加。
西陣織會館舉辦的和服時尚秀最受人矚目,會展出各種風格、款式的傳統高貴和服。服裝秀每小時演出一場。西陣織會館二樓是學習中心。可欣賞當地工匠的紡織、縫製複雜的作品,或參觀養蠶田,了解蠶絲的製作方式。三樓是美術館,展出令人驚嘆的古代和服,且每年會換展一次。工坊與博物館融為一體。訪客亦可在西陣織會館租賃和服,穿上拍照,或穿著和服在京都的大街小巷漫步。此處亦有十分華麗的和服,例如舞子(藝伎練習生)或皇室女眷穿著的款式。您甚至可以化上當時的傳統妝容。

京都鐵道博物館.jpg

京都鐵道博物館

京都鐵道博物館是位於日本京都市的鐵路博物館,由西日本旅客鐵道(JR西日本)旗下的交通文化振興財團營運。館址為2015年8月30日關閉的梅小路蒸汽火車博物館,經過館區擴建、以及承接2014年4月6日關閉的交通科學博物館部分展品,於2016年4月29日開幕。全館展示面積約31,000平方公尺,館內有日本最大的鐵路模型展示。
京都鐵道博物館規劃為綜合性的鐵路博物館,展場面積約18,800平方公尺,全館面積約31,000平方公尺,館內將展示包含原本前述兩館共50輛各型鐵道車輛。面積與展示車輛總數大於JR東日本於埼玉縣埼玉市設立的鐵道博物館、以及JR東海於愛知縣名古屋市設立的磁浮·鐵道館,在2018年7月鐵道博物館完成擴建前,是全日本最大的鐵路博物館。

為了便利遊客前往該館,JR西日本同時規劃在嵯峨野線京都-丹波口間路段新設梅小路京都西車站,於2019年3月16日啟用。由於與新站的設置衝突,現有的東海道本線貨物支線京都貨物-丹波口間約3.3km路段將隨著新站的啟用而同步廢止,屆時梅小路的三角線將會走入歷史。

bottom of page